中新社北京9月11日电(记者 王恩博)中国央行11日公布最新金融数据:8月份,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3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分析认为,中国贷款增速总体平稳、边际回暖,短期波动后信贷动力仍强。
随着近期政策密集出台,在7月单月金融数据走弱后,业内普遍认为8月或迎来回暖。最新数据符合这一判断。
据央行披露,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868亿元。尽管多增幅度并不“耀眼”,但这是在去年8月份已达历史同期峰值的基础上实现的,殊为不易。同时,今年8月人民币贷款增量比上月增量大幅增加超过1万亿元,明显强于季节规律。政策效应显现同时,亦折射市场预期和情绪改善。
(资料图片)
总体而言,8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0.6%,保持在较高水平。今年前8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7.44万亿元,同比多增1.76万亿元,信贷供给仍较为充分,一定程度上抚平了此前市场对7月单月信贷数据波动的担忧。
事实上,回过头看,一味追求单月信贷同比多增也并不切实际。有业内资深专家向中新社记者用“爬坡”来解释贷款增长,“前面跑得过快,就需要一定喘息时间以恢复体力继续向上爬”,信贷增长亦如是。
一方面,要留足时间消化前期增量;另一方面,越往上必然“坡陡步艰”,需要“蹄疾步稳”,维持有序节奏才能持续“勇攀高峰”。回看上半年,中国M2同比增速高于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5.8个百分点,8月末货币供给同比增速并不算慢,信贷持续增长或导致债务持续积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也容易埋下金融风险隐患。
还需注意,与财政支出不同,货币投放后并不会消失,而是会形成存量积累继续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当前存量货币信贷池子已然不小,在增量平稳的情况下,更应关注庞大的存量贷款如何发挥作用。
从这一角度切入,今年来亮点亦不少。例如,存量贷款利率方面,今年以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持续下行,不仅新发放贷款能够享受政策红利,存量贷款和续放贷款资金成本也会得到降低。
信贷总量增长平稳,具体流向成为另一大看点。从信贷结构分析,资源正流向那些更有需求、更有活力的实体领域。
其一,为民营小微企业“疗伤”。
不少民营小微企业成功穿越疫情“生死线”后元气仍然不足,需要“输血”扶持。刚刚过去的8月,央行专门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一段时间以来,从大力拓展小微企业首贷户以及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业务,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等陆续落地生效,央行多项部署均有助于为民营小微企业减轻负担、纾困解难。
其二,为经济恢复增“内力”。
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迸发的内生动能,已成为中国经济恢复的关键力量。适应这些发展需要,央行推出创新创业金融债、科创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支持科技企业和制造业龙头企业,明确科技创新再贷款存量资金可展期发挥作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围至部分外资银行、地方法人银行。这些措施均指向支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数字亦清晰折射上述趋势。今年1-7月,民企贷款新增5.9万亿元,同比多增1.8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连续4年高于20%、连续3年高于25%。绿色贷款中投向具有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占三分之二。
进入9月,三季度中国经济大考临近“交卷”。业内预计,下一步货币政策结构支持料更聚焦重点,讲究“出手准”。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向中新社记者表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总量是够的,未来结构性工具运用既要考虑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又要权衡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金融服务的意愿和能力,解决好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