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废话直接上正文,以下内容只针对小说:
首先,作为一部关于青春、成长、恋爱的典型作品,《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以下简称《隧道》)可以说算是比较不错的一类。
【资料图】
关于剧情方面,主要是以浦岛隧道为线索,讲述了塔野熏与花城杏子在探寻隧道过程中的经历与成长。乍一看好像也是挺普通的题材,不过《隧道》出色就出色在其细腻入微的描写以及对人物之间关系的刻画。难得就难得在作者真正的讲述,并讲好了一个故事。整部作品行文都比较流畅,衔接处理得也不错,人物的心理、神态描写都比较到位,进而达到了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话虽如此,《隧道》也存在部分自身的问题。如前期叙事节奏略慢,后期节奏则略快。对于人物的塑造面偏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叙事人物较少且次要人物的刻画较浅,川崎、加贺的描写就是如此,这两个角色确实给了一些笔墨,但下半段几乎就没有作用了,让人觉得不完整。
然而话锋一转,对于塔野和花城的刻画就非常不错了。我一直认为轻小说之于动画的优点就在于它可以很好的把人物的心理溶于文字当中,使读者随时都可以获得至真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共情的效果,这也是我说《隧道》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轻小说可以更好的把细节融入到情节之中,进而与之相互作用,让人觉得真实、细腻,这同样也是《隧道》的优点之一。例如就摘抄一段花城在咖啡馆与塔野见面时的情节:
“即便如此,花城依旧无精打采,她把凉透了的咖啡灌进了胃里”。只一“灌”字就要胜过千言万语,瞬间把花城的彷徨失落点了出来。正如王国维所言的“境在一字中”,诗词一字可以开造出意境,小说一字也可以倏然铺设出场景。
好了有点扯远了,接下来接着说人物。我觉得关于男女主关系的微妙拉进升温就挺不错的。从相见到相识再到相知最后相别、相守,他们的关系刻画十分缓和自然,没有让人感到为了描写男女主感情而刻意为之,最后导致作品产生突兀感,让人感到了“隔”。《隧道》恰如其分的描写,将感情发展融入了叙事和细节之中,方为“不隔”。
除了人物的刻画,《隧道》的主题也是很不错。虽然是比较“老套”的青春成长类,但面对如此精湛的叙事与引人入胜的情节,又有谁会在意呢?先说塔野,从麻木不堪的生活,到发现浦岛隧道,有了搜寻华伶希望,再到相识花城,与之合作联手。随着塔野生活的逐渐崩塌,新来的“妈妈”、想要重新生活的爸爸、抛弃了这个家庭的妈妈,最终选择逃离现实,寻找华伶这一心灵寄托,再然后获得了释然,重拾了“失去的东西”,获得了涅槃后的新生,入骨的刻画造就了这部作品的成功。再说花城,从东京转去乡下,在迷惘中蜗行摸索,最终找回了漫画家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塔野的陪伴,性格也不那么刻薄,明显成长了许多。再如川崎不也确确实实在改变着吗?成长是个十足永恒的话题,《隧道》可以说也交出听它自己的答案,至于优劣就任人评判了。
这里先插入一个插曲,以下是对《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动画的一些看法(批评)首先,改的什么勾巴玩意,人家原作丰富的内涵和主题就被你改成这坨玩意?注意,标题可是“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合着在您这就成了“恋爱的窗口”了是吧,不会改编可以不改,做的什么玩意就在这糊弄观众,这玩意和小说真就完完全全是两个东西,小说成长的内核就被它硬改成恋爱了,真是令人无语。一些或多或少的情节删改是不可避免的,可也没叫您这么改啊,时长限制?人家《夏日幽灵》40分钟都能讲述一个完整精彩的故事,您这80分钟就讲了个寂寞?除此之外,男女主这声优听着也太奇怪了,这声线和角色真不甚搭配。还有,女主画的这什么东西?从头到尾一张犀利刻薄的脸,偶尔舒缓了看着也十分别扭,不能学一学小说插画吗?
男女主感情处理的也莫名其妙,不好圆的情节就直接硬改编,感情干涩生硬,味同嚼蜡。男主的家庭状况、心理彷徨这些就被一笔带过了?他去见华伶的心境变化就被你这么一笔带过了?真就是为了写感情线而写,无聊。尽管动画也有部分自身的优点,可是瑜不掩瑕,这毋庸置疑是部烂的剧场版。如果不看小说可能还能算及格,看过后只能这么评价。
最后,再说一下我阅读时的一点看法。首先我刚读的时候会由女主花城杏子联想到高坂丽奈,也许都是“想要变得特别”的气质吧。其次,对于《隧道》这部作品,我也会联想到《秒速五厘米》,秒五我也是看完了小说和动画,与之相较的话,出于私心,我还是更喜欢《隧道》一些。有一说一,这个结局作者属实是善良了(纯爱战神狂喜),不过不得不说作为处女作,《隧道》无疑已然很不错了。
最后总结一下,《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这部作品故事完整、描写细腻、内容出彩、叙述引人入胜,置身其间,仿佛也受到了浦岛效应的影响,就如几秒钟一样,实际上却连续阅读几小时并写下这则短评。真的是很不错的沉浸式体验,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完)
标签: